close

作品:放晴文化-賴教授

 

 

佛塔代表佛法,當然在傳遞佛教的精神與理念,其實無論是古今中外,

就生命而言,生命的過程分為三度兌變,因此呈現出三種生命形態。

首先是胎兒,一切受母體子宮的保護及孕育,在其生理未發育完成之前,

只能受限於狹小子宮之內,這時候他已經是一個生命體了,但卻尚未出生,

一直要到孕育成熟呱呱落地來到人間,慢慢的從會翻身、會爬、會走,

可以按自己的意願出入各種空間從事各種活動,這算是第二個生命階段,

也是我們最熟悉、最理解的生命形態,這個生命形態受限於時間,

就像嬰兒必然要脫離子宮來到人世,我們也終必脫離人世進入一個純精神存在

的世界,這是生命的必然過程,也正是生命的真相。

  

 

無論你相不相信,理不理解,都不能阻止其進入第三個階段,

也就是由物質身轉化為光明身。光明身也稱為智慧身,就像結出來的珍寶,

發出閃耀的光明,佛教的圖像上所有佛菩薩頭頂背後都有光環那正是依佛法修持的果證。

當然,得不到光明身就是陰暗身,

所謂的天堂地獄只在明與不明而已。

佛法的根本就是要指導人們在有限的第二個生命階段

如何做好進入第三個生命形態做準備。

 

 

然而,佛教的「佛」究竟是如何的一種成就?

「佛」在大英百科全書作如是解:“領悟宇宙真理,

同時又教導別人也能領悟宇宙真理之人"。

就佛教本身解釋「佛」的定義有三重:一是自覺;二是覺他;三是覺行圓滿。

這明白指出所謂的佛一定是自己悟道,之後要讓別人悟道,

最後因為自己的行為使得大眾都能悟道,才證明自己覺悟的圓滿,

如此說來佛教並不是只求自己了脫生死,而是推己及人,

到無限寬廣的時空,無窮的眾生領域,實踐這種精神之下的圓滿結晶,

就是一切寶中之寶的舍利。

 

 

唐代的玄奘大師無畏艱苦西行取經,在無垠的沙漠中抱著

“寧往西方一步死,不退東方寸步生"的決心,

這種一心為眾生福利而生的精神與佛陀開創佛教的心意相應。

圖為玄奘大師由天竺迎回150餘顆佛舍利的大雁塔。

 

 

歷代佛教的高僧一生追求也都是像佛塔一樣的境界,

如此塔就成為這些僧人的生命紀念碑。圖為少林寺墓塔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放晴文化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