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放晴文化-賴教授
自古相傳的生命信仰
人一生的榮辱到了命終,親友為其安葬,為表達緬懷追思之情,
習俗上會各自為其奉上一捧覆土堆成墳塚,之後每年祭祀再添新土稱為封土,
相對於為人不恥死無葬身之地的惡徒,
愈受到大眾景仰感恩者必然封土愈高,小者如土丘,大則如高山了,
面對著高大的墳塚,的確特別能感應聖者崇偉不朽的精神。
從古埃及到印度,人們也是相同的心理,只是他們不用容易流失的土來覆蓋,
而是逐漸發展成為以石塊來建築陵墓,梵文稱為窣堵波,即所謂的「塔」。
習慣上也有稱為浮圖或譯其意為言聚、高顯、方墳、靈廟…等,
依僧祇律有舍利的才能建塔。就許多佛教遺跡中的碑銘文考證,
許多著名佛塔的興建緣起都是因為“得到了"「舍利」,
信眾歡喜,為了要供奉舍利才勞師動眾、大費周章的在各名山勝地興建佛塔。
古今中外全世界處處可見建塔來紀念人或事,然而遠溯這風氣,
佛教徒紀念佛陀應為開端。按佛教的說法,
建塔有三種意義:一是以此代表佛教聖者崇高偉大;
第二,供人們禮拜更增其信心;
其三則是感恩與懷念。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