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放晴文化-賴教授

 

舍利亦為梵語,中國譯為遺骨,也就是佛教的聖者涅槃後所遺留下來的

堅固不朽物,為了與一般凡俗之人的遺骨分別,特別沿用梵語。

  

  

一般而言,舍利指如來入滅火化後遺留之物,

較常見到的是五光十色的舍利子,個個圓明皎潔,堅固不壞,

這不是世間珠寶可比的,

 

 

除了佛陀,他的弟子、羅漢、菩薩也都可能會燒出舍利子,

只是不如佛陀的堅固。就舍利之孕育,不是生理上的關係,

當然更不是服用任何藥品可以使其長成,

必須是累世修持的成就、積聚各種功德,才會有這種結晶,

絕不是任意造作可得。




 

根據佛經的記載,釋迦牟尼佛向大眾宣告自己將入涅槃時,

弟子阿難問佛:未來希望能延續佛的教導,將以何為禮拜的信徵?

佛囑咐阿難:你安葬我時,可以先用香湯為我沐浴,然後以氈布重重包裹,

納入棺中,灌滿香油,點火焚化,然後收取舍利,未來在大道旁建立塔廟,

懸掛彩幡,恭奉舍利,使眾多行人都能瞻仰佛法,得生善果。

 

 

相傳釋迦牟尼佛在拘尸城外樹林中涅槃時天動地搖,星辰隕落,草木同泣,

弟子們按佛陀的囑咐準備喪禮,抬著遺體往城南火化,

這消息傳出後有七個國家火速前來要求分佛舍利,在遭到拒絕後,

 

 

七國不惜各遣重兵欲奪舍利,而拘尸城中也嚴整軍卒,準備與諸國交戰,

幸好有一相信婆羅門長者,勸戒雙方:你們如此珍視佛舍利,

卻又因爭畢生教導和平慈悲的佛陀遺骨而舉兵廝殺,豈不有違佛陀之教誨?

 

 

 

最後八國接受長者的建議將舍利分為八份,各自建塔恭奉。

 

 

舍利正如經典所載、古代大德所言,是一種長時間精神鍛鍊之結晶。

 

 

就像世間的珠寶,寶石之所以光彩奪目,必然是歷經千萬年的高壓、高溫

所生成之結晶,即使是一顆珍珠形成,也都來自於貝蚌在外物入侵時,

不斷分泌出珍珠液將其重重包裹而成。人如能夠有這樣的珍珠精神,

必然能如蚌殼一般將所面對的煩惱、痛苦、融合同化後,轉煩惱為菩提,

化痛苦為快樂,為人間帶來光明,為眾生帶來希望。

(在許多出土舍利容器中,佛舍利旁常伴著珍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放晴文化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